东湖,位于温陵路北段以东,东湖路以南。
唐贞元元年(785年),刺史席相令浚湖,于湖中岛上建亭。
时湖面40顷,湖水澄碧,青山环绕,是当时泉州主要游览园林,并留下许多名人游湖的传说。
贞元九年(793年),席相置酒亭中,为欧阳詹等8秀才赴考饯行,席相与别驾姜公辅常抵此同游。
席相离任,后人为纪念太守与公辅请于县尹,选二公所钟之地建亭,称“二公亭”,欧阳詹作“二公亭记”。
五代至宋,沿湖及湖中建宝胜禅寺等寺院,并筑有清源胜境和班春等亭廊。
南宋时期湖中淤积,庆元六年(1200年)知州刘颖、颜颐仲两度疏浚,积湖泥为山,分别建亭名丰泽、湖光、聚星、绿野。
南宋淳祐三年(1243年)郡守颜颐仲复浚并修斗门,铺设石径,积其土为三山,植竹,修桥造亭,形成湖中7岛,称七星墩。
元朝东湖淤积益甚,至明初淤泥汇聚湖中。
明天启五年(1625年),知府沈翘楚再浚,掏淤泥为堤,堤如北斗之柄,堤下为桥,堤上建“揽古亭”,移宾客庐、宿候馆于湖上。
清及民国无疏浚,东湖逐渐淤塞,又豪强侵吞,筑庐营墓或辟田畴,东湖胜景不复存在。
行政区划越秀区辖22个街道(洪桥、广卫、北京、六榕、流花、东风、光塔、诗书、大新、人民、东湖、农林、大东、大塘、珠光、白云、建设、华乐、梅花村、黄花岗、矿泉、登峰)。
最新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