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广州生活内容详情

广州小学罚跑事件,家长有谎言,谁在搞僵了家长与学校的关系?

2025-05-04 11 51kk

湛江树起一座广州医生的雕像,她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?

这位医生是梁碧儿当时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(时为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,以下简称 " 广医三院 ")的妇产科医生。

梁碧儿 1922 年出生于充满 " 红色基因 " 的梁氏家族,其父是以创制 " 发冷丸 " 闻名的爱国药商梁培基。受家人影响,梁碧儿 17 岁时就参加抗日先锋队并加入中国共产党,后因时局与党组织中断联系而失去党员身份,但她无时无刻不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。

1969 年,梁碧儿自愿前往湛江遂溪县偏远的河头公社工作,因医术精湛被当地百姓称作 " 省城神医 "。1972 年,梁碧儿积劳成疾罹患卵巢癌,却仍带病工作,为推广医疗技术走遍十三个县区,马不停蹄干了八个月,错过癌症最佳治疗期,于 1973 年 3 月不幸去世。

临终前,梁碧儿捐献毕生积蓄 2.4 万元用于发展卫生健康事业。依照她的临终遗愿,1975 年,遂溪县河头公社卫生院建起一座 400 平方米的 " 碧儿妇产院 ",成为湛江建起的首座乡镇妇产院。在梁碧儿过世后,应河头人民群众的要求,梁碧儿的家人将她的骨灰送回河头安葬。1985 年 4 月," 梁碧儿纪念碑 " 落成以作永久纪念。

近年来,广州医生循着梁碧儿的足迹,连续九年到她长眠的地方开展义诊和医疗帮扶,延续着她未竟的使命。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梁碧儿医生事迹、号召更多的医务工作者向梁碧儿医生学习,广医三院和遂溪县卫健局、河头镇中心卫生院联合打造了 " 梁碧儿医德教育基地 "。

9 月 24 日,梁碧儿医生诞辰 100 周年当天,由广医三院牵头选址、设计并建造的梁碧儿医生纪念雕像正式落成。当天上午,在河头镇中心卫生院内,与会嘉宾共同为雕像揭幕。

广州小学罚跑事件,家长有谎言,谁在搞僵了家长与学校的关系?

塑像中的梁碧儿医生留着干练的短发,保持着微笑的神情,慈爱的眼神永远诉说着她对河头百姓的深情。

" 梁碧儿雕像的落成,是梁碧儿医德教育基地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的标志。" 广州医科大学副校长陈小兵表示," 希望基地能被打造为具有广医特色、柔济风格的医德教育品牌基地,发挥教育作用,培育更多时代良医。"

据悉,河头镇政府为纪念梁碧儿医生还专门打造了 " 梁碧儿医生纪念园 "。该项目正在建设中,预计在今年可完成施工并对外开放。

广州小学罚跑事件,家长有谎言,谁在搞僵了家长与学校的关系?

我觉得在这件事情中双方都是有过错的:今天早晨看一个采访视频,那位老师也承认确实不该体罚学生,视频显示孩子大约半个小时连走带跑,断断续续跑完十圈。如此炎热的情况下,让孩子做高体能的跑步运动是非常危险的。

但是该家长反映之后,学校就进行了相关的处理,但是可能没有达到家长所想要的要求。因此该家长捏造事实:孩子被罚跑十圈,哮喘病发作吐血;为了让老师照顾孩子,给老师送了6万块钱;老师在晚上两点袭击威胁家长。

谁在弄将僵家长和学校之间的关系呢?我想谁最开始也没有这种主观故意,但是由于互相的不理解,不配合以及不得当的体罚,演变成了这样的结局。

广州小学罚跑事件,家长有谎言,谁在搞僵了家长与学校的关系?



老师惩戒学生要适当,如果确实是班规,也应该在家长会上和家长公示一下,取得家长的支持。

如果学生犯错了,老师让跑一圈站一节课打一下手心,大多数家长都能够认可。惩戒的目的是让孩子长记性,但绝对不是为了对孩子的身体或者精神造成伤害,所以一定要掌握限度,还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。

惩戒学生还要注意语言上的恶意伤害,因为孩子们都不愿意在同龄人之间丢脸。惩戒完学生之后要进行相关的思想工作,让学生能够明白老师的出发点和目的地,让学生能够心服口服。

有些孩子不能理解老师对他的良苦用心,回家之后和家长添枝加叶夸大事实,也容易导致家校矛盾。所以疏通孩子的心理,是最主要的工作。

广州小学罚跑事件,家长有谎言,谁在搞僵了家长与学校的关系?



家长也应该理解支持老师的工作,不能抓住一点问题不依不饶。

老师是一种职业,同时老师也是普通人,既然是普通人,肯定会犯普通人的错误。何况老师每天面对着百十来个学生,在管理学生的方法上,有时候确实存在着简单粗暴等问题。如果老师确实处理方法上有问题,但不是针对于该学生。家长可以向学校反应,也可以和老师直接沟通。

但是像这种夸大是事实在网上制造舆论的行为绝不可取,已经涉嫌犯罪。换言之,这是非常愚蠢的举动:试想一下,以后谁还敢教你的孩子?哪所学校还敢接收你的孩子?

甚至于以后都没有人敢跟孩子做朋友。因为什么样的家长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,这是肯定的。谁都愿意跟通情达理的人交往。孩子家长的这番举动实际是害了孩子。

广州小学罚跑事件,家长有谎言,谁在搞僵了家长与学校的关系?



总结:家校之间本来应该是一个共同体,出发点都是为了教育孩子,让孩子能够学有所成,能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。所以彼此之间还是应该多一些理解沟通,不应该成为互相伤害的对立面!

谢邀,我是小殷校长。

我不敢说,没有丧心病狂的老师,但是,在今天这种环境下,老师也好,学校也好,明显地违规,是小概率事件,也是作死的行为。

同样地,像刘某这样的家长,也是奇葩,是少数。大多数家长,事实上也很尊师重教。至少我从教近三十年,家长给我留下的,基本上都是美好的回忆。但是,这不是一个概率问题。杀人犯的概率虽低,足以让整个社会胆颤心惊。

因此这样的事件,事实上伤害的,是整个社会。事件反转之前,伤害的是教师群体,这是标签效应;事件反转之后,伤害的是家长群体,这也是标签效应。结果是,整个社会,为少数人的愚蠢和贪婪付出了沉重的代价。

指责有用吗?没什么用,标签化后反复的相互指责,促成的是互害社会。而防止家校互害,则需要所有人的努力。

大多数家长,跟我互不认识,并无交集。因为家长太忙了,忙到无暇管孩。因此,学校不要整天说什么家长是第一责任人,而是要接过责任,努力在可能的范围内把孩子教好,让家长放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