几点原因:
1、方便。口头上的东西不是正式行文,化繁为简,能省则省,大家都方便,叫得也顺口。
2、显得亲热。不用一板一眼地叫,听着的人舒服,叫的人也有热乎劲。这就好比关系好的人彼此之间叫绰号喊小名,显示双方随性。外人不清楚情况的,还以为你和领导关系有多好,真真假假,体制内的人最喜欢这种说不清道不明、欲盖弥彰的东西,让人摸不透自己的背景。
3、“语言贿赂”,避免尴尬。比如一个副处长,在公开场合你一本正经叫他副处长,他未必高兴,难免会有尴尬,而省去“长”字,直接以姓+处来称呼,苏处、李处的称呼,尽管人家是副处长,听着像正处长一样,在公开场合给足了副处长面子,当事人听着也舒服,毕竟都是当领导,没有人会介意升职。体制内有句老话,副的叫正的,叫着叫着就扶正了,说的就是这个意思。类似的情况在体制内非常普遍,几乎各级都采用这种方式来处理,尤其是面对副职领导。
4、圈子文化。其他人都这么叫,你不想被别人排斥,自然也得跟风,叫着叫着就习惯成自然了。
体制内的口头称呼,不过是一个代指,不像正式行文需要那么严格规范,因此称呼相对随意,只要领导认可,同事们都这么称呼跟着叫一般都不会有问题。大家在一个单位,都是同事,领导不可能因为称呼问题与下属闹矛盾,作为下属,只要脑子不进水一般也不会乱来,因此大可不必过于解读其中含义。事实上,真正和领导关系好的,很多也不直接反映在称呼上,都是桌面下的文章,谁还会在意这些?
称呼领导名称,大家一般习惯简化为两个字。这种情况不只在体制内如此,在企业里也同样的,企业中大家也喜欢称呼赵总、钱总,孙董、李董。
主要还是大家约定俗成,两个字的称呼比三个字,四个字更加干脆干练,朗朗上口。但单位中的称呼方式暗藏玄机,并非人人都适用。
特别是针对一个单位的主要领导,一般也是两个字称呼,但不会带姓氏,比如“书记”“局长"“县长”。同样两个字,比周局长、吴书记显得更加具有唯一性,突出一把手的地位,副职,一般就还是姓氏+一字职务。所以在单位里,一说局长、董事长,大家都知道专指的一把手。
其实按道理,体制内最规范的称呼,是名字+同志,但你要是明天到单位,叫局长一声:赵二同志,后果我概不负责。[大笑][大笑]
最新留言